人物檔案:王洪武,1977年出生,安徽省亳州市渦陽縣花溝鎮人,中學文化,2012年被評為渦陽縣“十大創業青年”,推選為縣人大代表。2015年被亳州市評為“道德模范和身邊好人”。2016年注冊成立了“安徽創新秸桿利用有限公司”,成為安徽農作物秸桿綜合利用帶頭人。
黃淮網(文/尹 健 圖/尹 成) 2021年12月上旬,黃淮網采風團一行再度走進位于亳州市渦陽產業園區的安徽創新秸桿利用有限公司楚店分公司,眼前的景象讓你刮目相看。幾年前這里還是一片空地,現如今,一座占地100余畝、日產80萬塊新型環?招拇u的創新秸桿利用有限公司整建制呈現在人們的面前:
--整齊的廠房拔地而起、高聳的除塵設備、寬闊的工業廣場已成為整個工業園區的示范性建筑;
--走進廠區大門,鮮艷的五星紅旗迎風飄揚,“2020年度中央財政農作物秸桿工業化試點項目”的橫幅格外醒目,廠房上方,“環保與健康同在,環境與生命共存”的標語彰顯了企業的責任、使命與追求;
--走進生產車間,三條全自動運行生產線猶如三條巨龍靜臥在寬敞的車間內,化驗室內各種檢驗檢測設備先進,員工們精心操作;
--車間內,一方方碼放整齊的新型秸桿空心磚坯正等待進入像大集裝箱一樣的燒結線,生產方式一改傳統小磚窯的落后面貌,令人耳目一新。
王洪武向記者介紹:燒制新型環保磚的原材料主要是農作物秸桿、煤矸石、建筑廢渣、污泥等,所有材料經過粉碎、攪拌、壓型,送進窯內燒結、冷卻,便成為堅固的輕型建筑磚。
這座新型秸桿利用企業的創辦者暨法人代表就是今年44歲的王洪武,在經歷了由徒手創業被市縣評為創業明星到企業因不符合環保要求被關閉拆除的打擊后,王洪武再度雄起,成為安徽省秸桿綜合利用的先進典型。
創業夢斷,小企業遇到“大麻煩”
王洪武出生在安徽亳州渦陽縣花溝鎮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自幼聰穎好學,小學畢業就有著各種與其他孩子不同的想法,長大后始終揣著一個通過創業改變家庭命運的“夢想”。十幾歲便開啟了自己的“創業”之路,開始他回收過廢舊物資,樂于吃苦的他,不怕臟不怕累,不怕別人笑話,走遍鄉間的村村落落,收集廢舊報紙塑料、廢銅爛鐵,雖然沒有大的收入,但點滴財富的積累,讓他嘗到了創業的甜頭。后來離開村子來到淮北一家拆遷公司打工,手里有了錢,王洪武并沒有停下創業的腳步,2009年投資600萬元在家鄉創辦了“永豐磚廠”,成為當地小有名氣的“企業家”,2012年,王洪武被評為渦陽縣“十大創業青年”,還被推選為縣人大代表。
2013年淮北幸福煤礦為消化煤矸石,找到王洪武,愿意投資他的磚廠,幫助他擴大生產規模,投資2000萬元,使年產達到1億塊煤矸石磚,1億片琉璃瓦的規模,這也正是王洪武做大企業所夢寐以求的。既然有人合伙投資,說干就干,邊建設邊辦證,一座大型磚瓦廠指日可待。經過一年的努力拼搏,擴建后的新廠于2014年點火試生產,企業可謂做得紅紅火火,有模有樣。因此,王洪武很快成為鄉里的名人,先后被渦陽縣、亳州市評為帶頭創業的青年“明星”。但王洪武致富不忘鄉親,曾自己掏出十幾萬元為村里修路,積極報名參與縣市扶貧活動,資助過4名貧困大學生,逢年過節不忘貧困村民,先后為20多戶困難村民排憂解難。2015年他被亳州市評為“道德模范和身邊好人”,收到了亳州市文明辦頒發的“禮遇卡”。
然而天有不測風云。2014年,剛剛擴建試產一年的新磚廠因不符合國家土地政策和環保要求,收到了立即關閉拆除的通知,這猶如晴天霹靂,令懷揣夢想的王洪武措手不及。
“拆!”沒有任何理由,盡管王洪武有一千個不情愿。鄉里領導來了,縣委領導來了,推土機也開來了,眼看著辛辛苦苦建成的廠子要被推倒,王洪武流淚了。一直見證兒子艱辛創業的老父親也一病不起,不久離開了人世,這對王洪武來說無疑是人生中最大的一次打擊。
東山再起,小秸桿做出“大文章”
哪里摔倒就在哪里爬起來!一直敢于吃“螃蟹”的王洪武沒有被困難壓垮。如何東山再起?王洪武認真總結失敗的原因,他開始注重學習,注重關心國家大事,注意研究國家的政策,特別是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令王洪武腦洞大開。保護環境、減少能耗、節約資源是國家的大政策,也是企業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
王洪武想到了資源的再生利用,農作物秸桿就是其一。過去,農作物收割后,剩下的秸桿是農民燒火、喂養牲畜的原料。近幾年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農民燒火也都改用煤炭或燃氣,秸桿的處理成了農民的負擔,要么堆在地里任憑風吹雨打自然漚爛,污染河流水體;要么放火燒掉,污染空氣。不論如何處理,都要浪費資源、污染環境,損害人民健康,特別是每到夏秋兩季,秸桿焚燒導致農田里烏煙瘴氣,不僅是火災隱患,煙霧彌漫在空氣中,還嚴重損害百姓的身體健康,也成為政府環保工作中最頭疼的事情。
曾幾何時,面對農民兄弟焚燒秸桿,王洪武也是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曾有過許多想法:將秸桿用于焚燒發電?粉碎作肥料?做壓縮板材?但經過論證,似乎都不太可行。這次磚廠被拆,王洪武再次盯上了秸桿,萌發了能不能將廢棄的農作物秸桿做成建筑材料的想法。于是他開始查閱資料,到有關部門咨詢,朋友圈里打聽,網上搜索國家專利庫……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一番努力,他終于查到了國內唯一一項利用秸桿燒制新型墻體材料的專利技術。于是,他下決心另壘“爐灶”——生產新型秸桿環保磚。
王洪武懷揣著夢想跑到北京,找到專利發明人,當得知此專利曾在四川試驗沒有取得成功時,他又馬不停蹄奔赴四川,了解當時的具體情況。當王洪武了解到專利技術可以將秸桿加工后與煤矸石、建筑垃圾甚至污泥摻和在一起燒制出多孔磚、異形磚、墻體板等多種建筑材料,且具有質地輕盈、保溫隔熱、隔音防水、抗震效果好等優勢時,更加堅定了走資源再生利用之路的決心。他不惜花巨資買下了這項專利技術,決心做好秸桿利用這篇“大文章”。
2016年他在安徽省會城市——合肥注冊成立了“安徽創新秸桿利用有限公司”,但王洪武的根在老家渦陽,也是創業“跌倒”地方,因此,王洪武還要回報家鄉。2019年渦陽縣政府主導的秸桿利用工業園區建成,王洪武創辦的“安徽創新秸桿利用有限公司”的生產基地——楚店分公司首家入駐工業園。一邊建設廠區、引進設備,一邊研發產品。2020年下半年即開始試生產,2021年1月正式投產。至此,一座日產80萬塊標磚、年消耗秸桿30萬噸的先進秸桿利用企業再次成為渦陽環保標志性企業。2019年至2021年王洪武和他的企業兩次代表亳州市參加全省、全國農作物秸桿利用產業博覽會,得到了國家有關部委領導和省市領導的鼓勵和好評,產品榮獲“安徽秸桿綜合利用產業博覽會”參展產品銀獎。
造福社會,小人物撬動“大市場”
王洪武作風樸實,行事低調,安徽創新秸桿利用有限公司楚店分公司正式投產后,從部委到省市縣,各級領導非常重視,他們對秸桿利用新產品的關心和企業發展的厚望,對王洪武來說,既是動力,也是壓力,但他從來沒有停止過思考。
王洪武是個有志向、有愛心的企業家。當初他建磚廠就不忘鄉鄰們,投資鄉村公益。這次聽說王洪武要搞秸桿利用,有人懷疑,有人旁觀,甚至有些因工業園區建設被征了土地的人質問企業建成后能給自己帶來什么好處?王洪武告訴他們:企業建成后會帶領大家一起致富,會優先安置村民進廠工作,會花錢收購村民以往棄之不用的秸桿,增加鄉親們的收入。說到做到,現在安徽創新秸桿利用有限公司楚店分公司安置當地村民 200余人,每年收購消化周邊農民秸桿30萬噸,不僅為農民增加了收益,還為改善環境做出了有積極貢獻。
王洪武是個能吃苦,善鉆研的企業家。他一邊抓好企業生產和產品銷售,一邊搞產品研發和市場調研。目前,安徽創新秸桿利用有限公司楚店分公司已經研制出多孔磚、標磚、空心磚、異形磚、秸桿彩釉瓦、秸桿墻體板、行道磚等系列產品,公司還把利用秸桿生產“高效農作物有機肥”作為發展目標,目前,他們的秸桿建材銷售已經輻射到以渦陽為中心的方圓500公里范圍內,江蘇、河南、山東都有他們生產的秸桿磚,甚至遠銷到浙江杭州等地。
王洪武是個有思路、有抱負的企業家。在研究秸桿利用的過程中,他看到了資源再生利用的潛在市場,特別是兩次參加“秸桿綜合利用產業博覽會”,省市領導的鼓勵更讓他吃了“定心丸”。他下決心要把秸桿利用這篇“文章”做好,把“秸桿綜合利用產業”做大。當初他把“安徽創新秸桿利用有限公司”的總部設在省會合肥,就是要面向全省推廣“秸桿綜合利用技術”,化廢為寶,造福社會。楚店分公司試車成功后,他信心百倍,為謀劃“秸桿綜合利用”的大市場,他正不辭辛苦,奔波在安徽大地上。
據了解,安徽全省目前還有數百家傳統磚瓦企業,在秸桿利用方面是個“空白”,對這些傳統企業進行技術改造的空間很大,為了環保和資源利用,他愿意將專利技術與其他同類行業分享,建設更多的農作物秸桿綜合利用企業。
王洪武向記者介紹說:“農作物秸桿利用項目專利技術是目前達到國內一流,國際先進水平的成熟技術。項目技術具有顯著的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環保效益,符合國家墻體革新的發展方向,因此我有信心將技術傳播出去,造福百姓,造福環境,造福社會。”
我們期待著王洪武的夢想一步步變為現實。